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盐湖城冬奥会 中国_大杨扬盐湖城冬奥会
tamoadmin 2024-06-25 人已围观
简介1.获得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是2.杨扬是怎样获得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3.1998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决赛,大杨扬是怎么犯规的姓名:杨扬性别:女身高:1米65体重:60公斤出生日期:1975-8-24出生地:黑龙江汤源运动项目:短道速滑运动经历:1988年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改练短道速滑,1993年进入国家集训队,1995年进入国家队。最好成绩: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夺得了
1.获得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是
2.杨扬是怎样获得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
3.1998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决赛,大杨扬是怎么犯规的
姓名:杨扬
性别:女
身高:1米65
体重:60公斤
出生日期:1975-8-24
出生地:黑龙江汤源
运动项目:短道速滑
运动经历:
1988年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改练短道速滑,1993年进入国家集训队,1995年进入国家队。
最好成绩: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夺得了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和1000米项目的两块金牌
运动成绩:
1991年 获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3000米冠军
1992年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上获1500米、3000米全能冠军
1995年 在西班牙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上获3000米接力冠军
1995年 获韩国世锦赛3000米接力冠军,并在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上获1500米和接力两项冠军
1997年 获八运会首枚金牌(500米)
1997年 在日本世锦赛上获500米、1000米和个人全能三个冠军
1998年 在长野冬奥会上打破1000米世界纪录并获得3000米接力银牌
1998年 在维也纳世锦赛上获1500米冠军及全能金牌
1999年 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获女子1500米金牌及个人全能金牌(先后四度在这一赛事上卫冕)
2000年 在英国谢菲尔德世锦赛上获得1000米和1500米冠军,3000米亚军
2001年 在韩国汉城世锦赛上获得1000米、1500米、3000米三项冠军、500米亚军
2002年 盐湖城冬奥会500米和1000米短道速滑金牌
2003年 在十冬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包揽6枚金牌
2003年 在亚冬会短道速滑比赛中,获得3块金牌
在如今的世界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中,中国的杨扬无疑是最具实力的一位。在参加的20多个世界大赛中,她18次冲进决赛,共获得12项冠军,至今她还保持着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的世界纪录。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先后在女子500米与1000米短道速滑中两度封后,实现了中国人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获得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是
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是杨扬。
2002年2月16日,中国运动员杨扬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一路领先,最终以44秒187的成绩问鼎冠军,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成为中国队自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以来夺金第一人。
杨扬简介
杨扬,1975年8月2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奥运冠军,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年开始接受滑冰训练。1988年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练习短道速滑。1995年由黑龙江省队进入国家队。2002年夺得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的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
2002年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一举多夺得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1500米以及个人全能四枚金牌,并实现了个人全能项目上的六连冠。整个运动生涯里一共获得过59个世界冠军,是获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2006年8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退役仪式。
杨扬是怎样获得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
获得冬奥会第一枚金牌的中国运动员是杨扬。
在2002年的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在500米和1000米短道速滑中先后夺冠,成为了中国首位夺得冬奥会金牌的运动员。
2002年,第19届冬奥会在美国的盐湖城举行。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中击败保加利亚的叶夫根尼亚·拉达诺娃和队友王春露,夺取冠军,王春露获得季军。要知道在长野冬奥会仅仅杨扬取得第8名,短短四年时间杨扬完成了从一个普通选手到世界冠军的转变,可想而知这其中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
杨扬在盐湖城的表演还不止如此。之后的比赛日中,杨扬又与队友一起获得了女子3000米接力的银牌,并在女子1000米比赛中再度拼下一枚金牌,个人取得了2金1银的耀眼成绩,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力量。
杨扬实现了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也让盐湖城冬奥会变得意义非凡。要知道自从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普莱西德湖第十三届冬奥会)以来,整整22年的时间金牌账户一直未能打开,杨扬的金牌成绩终于结束了这一黯淡的历史,为中国冰雪运动拉开了崭新一页。
杨扬其实滑冰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她意志力超群,坚韧不拔,驰骋冰场,是英姿飒爽的巾帼女将。她的后天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头是成功的根本,也为后辈的冰雪运动员树立了一个榜样。
退役之后,杨扬步入政坛,并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她在国际上据理力争,四处奔走,在国际体坛树立了中国女运动员的崭新形象,为中国体育事业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98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决赛,大杨扬是怎么犯规的
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名叫杨扬,她在2002年十九届盐湖城奥运会的五百米、一千米短道速滑项目中先后摘得金牌。中国能够获得冬奥会金牌之际,可谓是振奋人心之举,这给中国征战冬奥会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在2002年的时候,冬奥会已经召开很久了,但是中国还没有打破?零?的局面,一块金牌都没有,多么让人感到羞耻,所以当杨扬带着属于中国的金牌站在颁奖典礼上的时候,国家的荣誉越发闪耀。
一、杨扬开启夺冠热门,随后冬奥会运动健儿越战越勇
历届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夺冠时刻都是振奋人心的名场面。当看着五星红旗在冬奥会赛场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运动员们拿着金牌、银牌、铜牌站在颁奖典礼上的时候,中国人民的内心是格外振奋雀跃的。
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上为中国摘得了第一枚冬奥会奖牌,自此之后,代表中国出征冬奥运的运动员就越挫越勇,越做越好。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中,韩晓鹏,王濛相继获得冠军,2014年年索契冬奥会中,李坚柔也获得冠军,张虹也在索契冬奥会上获得了第一枚速度滑冰金牌。
二、杨扬获得金牌成就,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的练习
杨扬是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也是全国青联副主席。作为冬奥会第一枚金牌的获得者,杨扬是非常有天赋的,并且她也很能吃苦。在八岁的时候,杨扬就开启了自己的冰雪之旅,由于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入选国家队之后,杨扬几乎每次都是垫底的水平。
但是,杨扬天生就是一个不肯服输的女生,于是她就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成绩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经过了多年准备,杨扬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场冬奥会。就在2002年盐城湖冬奥会上,杨扬获得了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这是属于她的个人荣誉,也是属于国家的光辉荣誉。
这场决赛的四名选手分别是大杨扬,小杨阳,韩国的全利卿和元惠敬。其中大杨是当时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全利卿则是卫冕冠军。决赛开始后,前半程是小杨和元惠敬的较量,大概从第二圈开始就起速了,小杨前半程打的非常的好,几次守住了线路,没有让元惠敬超越过去。还剩4圈的时候大杨也抓住机会超越了元惠敬。这个时候,两名中国选手却出现了配合问题。因为大杨是黑龙江人,小杨是吉林人,短道界一直存在黑吉之争,那个时候大杨23岁,小杨21岁,都是年轻气盛,所以在国际比赛中大家从来没有过战术配合,都是单打独斗,最多就是两个人相互超越的时候注意一下,别一起摔倒了。倒数第二圈的时候,小杨因为一直领滑,已经出现降速。这个时候她在最前面,高速滑行过程中不可能知道身后的情况。处在第二位的大杨见小杨已经降速,就准备外道超越。但是因为以前从来没配合过,没有任何默契,小杨当时以为是韩国选手,所以全力起速阻止,还用手肘阻挡,当然并没有碰到。大杨费了很大力气从外道超越了过去,并加速准备冲刺。这个时候原本处在第三位的元惠敬让出内道给一直藏在最后的全利卿,而小杨已经体力透支,无法再阻止全利卿的超越。进入最后一圈,大杨和全利卿拉开了与小杨的距离,开始冲刺。最后一个弯道,大杨因为想保持高速,喜欢不减速,滑大圈,这是她的一个风格。而全利卿则抓住了这唯一的机会,在出弯道的一瞬间完成了超越。这个时候全利卿在内,大杨在外,其实就这样冲刺,是不会有什么相互影响的。可惜大杨当时的经验差了一些,她出了弯道就习惯性的往内切,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全利卿已经身位在前了。因为这个内切的动作挤了全利卿,相当于影响了全利卿的滑行路线。但是其实全利卿当时出弯道的时候是先碰到大杨的手,当然也不见得是故意的。最后冲刺的时候,两个人是相互推揉在一起,而且全利卿的左脚先是腾空(属于危险冲刺),之后跪地,右脚伸出,抢先撞线。大杨虽然第二个冲过终点,但是赛后裁判认定大杨横切犯规取消了成绩。小杨第三个冲过终点获得银牌,元惠敬获得铜牌。
这场决赛的失利,不能说是大杨或者小杨个人的原因,主要还是当时我们对短道这个项目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场决赛也让大杨和小杨认识到,要想取得冬奥会金牌0的突破,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所以从此以后,小杨心甘情愿的在国际比赛上给大杨做战术牺牲,她俩之间最经典的配合就是四年之后的盐湖城冬奥会女子1000米决赛。而大杨也意识到了,作为一支队伍的核心人物,并不是只要滑的快就可以了,所以开始在平时训练包括生活上展现出一个****的气量。唯一遗憾的是,盐湖城冬奥会大杨在单项比赛获得了两块金牌,却在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最后关头交接棒后进弯道处失误了。所以同时代的小杨、王春露和孙丹都没有获得过奥运会的金牌。这可能是她们四个人职业生涯最大的遗憾。